用户登录    注册新用户 关闭

找回密码

手机用户推荐选择

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

超級農業強國

淩煙閣閣老

都市生活

2001年,對中國來說,註定是不平凡的壹年。
7月,經二輪投票,萬眾矚目的2008年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603章 影響力的溢出

超級農業強國 by 淩煙閣閣老

2022-9-11 21:40

 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的成員再次碰頭的時候,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。
  可以確定的壹點是,中國人培育出了壹個優良的高產大豆品種。
  但是對於400公斤的畝產數據,聯盟內依然分化出兩種觀點。
  壹種認為中國人在高產大豆品種的新發現,可能是世界大豆種植史上又壹次新的突破,意義不亞於轉基因大豆的出現……其中的代表就是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理事。
  另壹種卻是懷疑中國人消息的真實性。畢竟,在他們國家個別經營較好、地力較好的地區,畝產也有可能達到300公斤;而以中國人精耕細作的“天賦”,能在個別地塊實現400公斤/畝的突破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  這壹派的成員主要是阿根廷大豆產業協會主席、巴西大豆種植者協會執行理事等人,他們的特征也很明顯——都不具有轉基因大豆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,所有的種子和技術均來自美國,也即“拿來主義”。
  畢竟無法拿到第壹手數據,眾說紛紜之下,難免真假難辨。
  不過,400公斤/畝的產量,可能是誇大其詞;但比中國人現在種植的大部分品種高產,應該是沒有異議的。否則,中國人對他們的態度也不會這麽強硬。
  而中國人只要能將本土的大豆平均畝產提升至美國平均水平,都會讓他們對中國的大豆出口產生變數,且肯定是不太好的變數。
  值得慶幸的是,從推廣到普及,還要相當長的時間,起碼可以讓他們慢慢研究出真相,並想出應對之法。
  這樣壹來,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此次對中國的遊說變得虎頭蛇尾,他們紛紛將消息傳回國內,或者是相關部門,或者是本土糧商和種子公司,都因此對中國的大豆產業投以關註的目光。
  而在嘉谷,齊政也很快知道了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的動作。
  但齊政只是簡單瀏覽了壹下情況,並吩咐信息部保持關註後,就將相關情報放到壹邊去了。
  他從來沒有想過“嘉豆13號”能夠完全保密,也沒有必要。
  “嘉豆13號”的高產特性,肯定會讓其他大豆主產國垂涎三尺,對此齊政並不懷疑。但他們會不會壹窩蜂地引進該品種?
  齊政也可以肯定地回答,不會!
  很簡單,南北美洲的成熟的大豆生產體系,是建立在轉基因大豆上的。且不說換種“嘉豆13號”後整個生產體系要做多大的改變,單單是以四大糧商和孟山都為代表的美國利益集團,就不會讓“嘉豆13號”橫行。
  這個利益集團,在過去二三十年裏對轉基因大豆投入了上百億美元的研發資金,完善了轉基因品種的生產體系,並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全球轉基因技術輸出,根本無法輕易割肉離場。
  在確認“嘉豆13號”的真實性之後,他們只會有壹個動作——強自硬撐,並以“嘉豆13號”為親本,想辦法培育新的既高產又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。
  但是……
  如果他們檢索了嘉谷的專利結構,就會發現,嘉谷為了“嘉豆13號”向全球上百個國家申請了育種及其栽培、檢測的國際專利。
  其中的必要專利,源自嘉谷實驗室在“嘉豆13號”這個品種中發現的控制大豆與特種根瘤菌深度結合性狀相關的基因“標記”,並提出了90多項專利保護請求。
  嘉谷還學習了孟山都的“流氓”打法——圍繞“嘉豆13號”大肆註冊垃圾專利,譬如凡是可能被植入這些“標記”的轉基因植物,諸如花生、苜蓿等,也列入專利保護範圍,總之,讓所有涉及到該基因“標記”的商業化應用都避不開嘉谷的專利池。
  有通過的,有沒通過的,但必要專利在手的嘉谷,無論是自己輸出“嘉豆13號”,還是授權生產,都是進退自如。
  齊政現在關心的,不在外,而在內。
  ……
 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對中國大豆市場的野心,也堅定了中國必須為國產大豆打壹場“自衛反擊戰”的決心。
  在此前“大豆危機”中被批“行動遲緩,力度不夠”的發改委,這次展現了雷厲風行的態度,在過年前就制定了《大豆復興計劃實施方案》。
  方案有兩份——壹份是以嘉谷為實施主體的方案,壹份是以農業部為實施主體的方案。
  在最後的討論會上,齊政受邀出席,同時與會的還有發改委主任、胡其遠等發改委官員,盧副部長等農業部官員,以及國糧集團、三九油脂等大豆產業企業代表。
  齊政剛壹坐下,上首坐著的盧副部長,炯炯有神地看著齊政,問道:“嗯,妳就是嘉谷集團的齊董吧?”
  齊政稍欠身回答:“是的。”
  盧副部長就點頭,道:“看起來真年輕,年輕好啊,闖勁十足,嘉谷培育出的‘嘉豆13號’,令人印象深刻。妳們做的,比多少科研機構做的都要好。”
  齊政壹楞,他不知道盧副部長說這話的真實意圖,但這壹竿子打下去,嘉谷肯定會得罪不少人,遂道:“嘉谷不敢擔此言,‘嘉豆13號’的成功,也離不開農科所和農大等科研單位的幫助……”
  盧副部長似乎是性情中人,說得興起,他聲若洪鐘地道:“不用謙虛!誰都知道農業科技進步對農作物增產起著關鍵作用,但這麽多年來,也沒有見誰能培育出革命性的大豆新品種,嘉谷卻做到了,這就是妳們的本事,誰也否認不了……”
  在場不少人紛紛點頭。
  等盧副部長說完後,發改委主任才輕咳壹聲,打開面前的文件,道:“好了,我們今天討論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,主要是‘嘉豆13號’的推廣工作。對大家來說,這大概是個新鮮事……”
  新鮮的,當然不是“嘉豆13號”的推廣本身,而是壹家企業,還是民營企業,要與農業部“爭奪”主導權。
  更新鮮的是,企業還占據了上風。
  但這對於農業部來說,不服氣的大有人在。
  因此,討論會剛壹開始,農業部就有壹位副司長向齊政發難了:“我看到嘉谷提交的計劃,全面推廣‘嘉豆13號’後,妳們能保證大豆自給40%的紅線?”
  齊政淡定道:“按照我們的計劃來,可以。”
  當“嘉豆13號”被納入政府視野後,保證大豆自給40%紅線的說法自然而然就提出來了。
  從數據來看,現有的大豆種植產量只需翻壹倍,就能輕易達到大豆自給40%的紅線,剛好“嘉豆13號”能符合這個條件。
  但現實不能這麽算的。且不說同步增長的市場需求;即使產量達到了要求,大豆加工商也未必會選擇國產大豆。
  因為成本。
  當進口大豆的價格比國產大豆低廉得多的時候,即使是政府,也無法硬性要求大豆加工商采購國產大豆。所以,要真正讓國產大豆達到40%的自給率,不僅要能生產得出來,還有保證在價格上有競爭力。
  但要知道,美國大豆的廉價,不僅僅是生產力先進的原因,還與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分不開的。
  ——市場營銷貸款補貼、貸款差價補貼、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五花八門的補貼,使美國大豆的市場競爭力十足;而我國前幾年才取消了農業稅,開始實行糧食直補、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,但針對大豆的補貼極其不足。
  畢竟,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,與狗大戶的“全球糧食戰略”是完全不同的。農業部官員也算是暗暗表態了,要政策有,要人有,要錢是沒有的。
  但齊政依然毫不猶豫地對此打了包票。
  開什麽玩笑?“嘉豆13號”在產量上翻了壹倍都不止,但生產成本不會因此翻壹倍,如果按照嘉谷的規模化經營模式,齊政還不能保證價格比進口大豆低的話,他還談個屁的“振興國產大豆”?
  說到底,農業部對“嘉豆13號”的產量還是下意識地打了個折扣,他們大概也不覺得超過400公斤/畝的產量是常態。
  齊政懶得強調這壹點,反正,事實勝於雄辯。
  密切關註齊政的人們也發現,他是真的沒有指望國家的高額補貼。
  那位站出來發難的副司長滯了壹下,馬上道:“空口無憑的,嘉谷怎麽保證?”
  “就憑嘉谷擁有超過壹萬人的農藝師,其中有不少於2000名的大豆種植農藝師。”齊政昂首挺胸,睥睨四方道。
  有些人被驚住了,有些人則不理解這個數字,頓時竊竊私語起來。
  在場的,無論是發改委成員,還是農業部成員,都能夠看到嘉谷的營業數據。但是,僅憑營業數據,還不足以看清楚嘉谷的力量。
  齊政需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嘉谷的實力。
  農藝師是農業系統職稱的壹個級別,其職稱從低到高分技術員、助理農藝師、農藝師、高級農藝師(副教授)、研究員(教授),類似於中級工程師、工程師、高級工程師。
  我國迄今為止註冊農藝師大140萬左右,全國農民按照6億來算的話,平均420多個農民才享受到1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,即使加上非註冊的農技師,農技服務缺口仍然相當大。
  嘉谷體系中,平均每38個農民即有1位農藝師進行技術指導;嘉谷壹萬多名的農藝師,是拿到證書的人數,而且還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規模在增長。
  這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堆砌,它的背後,含有大量的汗水,代表著壹束束的企業的肌肉纖維。
  嘉谷持續投入了十年,才形成了比較有規模和嚴謹的農技培訓體系,在實踐中將壹代又壹代的農藝師培養成才,他們同時也成為了嘉谷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。
  就拿大豆種植農藝師來說,他們在種子精選、根瘤菌拌種、播量與密度、科學配方、田間管理、及時防治病蟲上,說“無所不精”誇張了點,但得心應手基本沒問題。
  齊政和嘉谷管理層始終謹慎地控制著嘉谷集團的員工規模,但在嘉谷實驗室以及農藝師隊伍的積累上從不吝嗇。同時,嘉谷的薪酬水平超過國內水平很多,而且有令人眼紅的分紅體系,旗下的員工為此也會非常積極的提高自己,考取農藝師證書,或者進修學歷,亦是嘉谷人才庫自我更新的壹部分。
  正是擁有這支龐大的農藝師隊伍,齊政才敢保證在壹兩年內完成“嘉豆13號”的推廣,才敢保證充分發揮“嘉豆13號”的高產潛力。
  今天的齊政,註定不會謙讓。
  他的聲音繼續在會場內回蕩:“還憑嘉谷在東北春播區的合作社,能繼續鞏固高油大豆優勢區的生產結構;在黃淮海夏播區的合作社,能在玉米低質低效區改種耐貧瘠的高產高油大豆品種,擴大大豆生產;在西南間套作區的合作社,能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或甘蔗大豆間套作,發展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……”
  “還憑嘉谷合作組建的大豆產業聯盟內,增長到79家的大豆深加工企業,增長到四百萬噸的大豆深加工能力……”
  齊政幾乎是壹口氣數了嘉谷的七八項優勢,驚得眾人合不攏嘴。
  不期然間,會場內的氣氛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。
  就連發改委主任,都悄然地點了兩三次頭。
  農業部的盧副部長,微擡眼皮看了壹眼齊政,也發出了微不可聞的嘆息。
 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。
  國產大豆的復興,不過是三句話——人要出來,錢要進去,貨要上架。
  只有農民出來了,耕地才能集中,規模經營才有可能;只有錢進去了,規模化經營才有資本;只有農產品標準化和上檔次從而可以上架,資本化經營才有利可圖。
  齊政給出了壹份令人驚艷的答卷:嘉谷的新品種能重拾豆農種豆信心;嘉谷的合作社能集中耕地;嘉谷雄厚的資本能吸引企業組成聯盟;嘉谷的農藝師隊伍能保證大豆的質量和產量……
  足足沈默了三分鐘,發改委主任才站起來道:“就這樣吧,由嘉谷集團作為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主體,農業部成立輔助小組,規劃司、計財司、市場司、科教司、種植業司、種業司、農機化司、農田建設司、全國農技中心為成員單位,每個成員單位確定1名司局級幹部為成員,並確定1名聯絡員。輔助小組要協助嘉谷將‘嘉豆13號’的推廣任務分解到縣、落實到田,幫助嘉谷解決地方上實施的困難和問題……”
  三言兩語間,嘉谷的主導地位就確定了。
  沒有人再反對。
  齊政也舒了壹口氣。
  這是嘉谷第壹次,實現影響力在中央部委的溢出。
  ……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