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

高月

歷史軍事

  重回大唐,爭霸天下   天寶五載,大唐建國已過百年,經歷的近數十年的治國,已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百壹十四章 鴻門宴會

天下 by 高月

2018-6-25 18:14

  “使君,其實事情還沒到妳想的那樣糟糕。”
  劉嗣松吞吞吐吐說,他用壹種略帶同情的目光看著上司,這個新任上司還不了解真實情況。
  “如果事情很嚴重,吳太守早就來找妳了,其實漕工的動向壹直在他掌控之中,只有上午差點鬧事那壹刻他把握不住,可現在……,使君,妳明白我的意思嗎?”
  李慶安慢慢坐了下來,他仔細琢磨劉判官的話,漸漸地,他體會出了壹點味兒來。
  “妳是說,漕工的聚集就是他安排的嗎?”
  “我可沒這樣說,事實上漕工們的家裏也快揭不開鍋了,他們沒有錢買米,他們也很想來鬧事,可是兩萬人居然壹起來,就有點值得商榷了。”
  劉嗣松還是說得吞吞吐吐,但李慶安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了,確實,兩萬漕工需要人組織,而組織漕工鬧事,這可是死罪,壹般人是不會這樣做,也沒有那麽大的本事,把幾個州的漕工壹起組織起來,他想了想,便不再提吳清,而是換了壹個問法。
  “妳告訴我,這些漕工平時是怎麽運作的?”
  李慶安在揚州辦過鹽案,當時杜泊生家族就以鹽幫的形式控制著江淮壹帶的數千鹽工,汴州這邊也應該大同小異。
  不提地方官,劉嗣松的話立刻變得順溜了很多,他笑道:“使君可能不知,這漕運和商業壹樣也有行,有行頭,汴、宋、亳、徐,這壹路漕河沿岸,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承運貨物的船行,這些船行有船隊,有駕船的船工,還有搬運貨物的漕工,每家船行擁有漕工數十人到上百人不等,這上百家船行中又有三家行頭,規模特別大,和官府關系密切,且都有各自的後臺,所有船行都聽他們三家指揮,壹家是開封的徐家,壹家是陳留陶家,這兩家都是汴州船行,還有壹家在宋州,宋城縣的趙家,這三家船行基本壟斷了五成以上的貨物運輸,汴河沿岸的二萬漕工都在他們三家的掌控之中。”
  李慶安這才明白了,吳清就是通過掌控這三家大船行,便能動員二萬余漕工來向自己發難,可是,他為什麽要這樣做?他難道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嗎?
  想到這,他對劉嗣松笑道:“這樣吧!我初來乍道,妳就辛苦壹下,先替我在汴州城最好的酒樓中訂幾桌酒席,然後再把開封徐州和陳留陶家的大東主請來,就說我請他們喝酒。”
  “那吳太守……”
  “吳太守那邊由我來請,妳給我開份名單便可。”
  ……
  由於從陳留趕到開封還須半天時間,所以酒席就訂在次日,李慶安寫了幾十份請帖,教給劉嗣松安排人送去,他自己則離開了衙門,在壹名衙役的帶領下,來到了汴州城最大的胡人珠寶店鋪賀獵行,大唐最賺錢的商業有四樣,櫃坊、鹽鋪、茶鋪和胡人珠寶鋪,在汴州城也不例外,賀獵行有夥計、工匠三十余人,幾乎壟斷了汴、宋、許等附近州縣的珠寶生意。
  賀獵行位於白水大街的中間,店鋪占地極大,是壹座狹長型的巨大建築,前店後坊,李慶安走上臺階,立刻迎出來壹名熱情的夥計。
  “客人想要買什麽珠寶,小店應有盡有,物美價廉,包客人滿意。”
  “我找妳們掌櫃,談壹筆大買賣,他在嗎?”
  夥計楞了壹下,連忙道:“在!客人請隨我來。”
  李慶安和幾名親衛走進了店鋪,店鋪很寬敞,擺著幾十張坐榻,坐榻上有低矮的小桌子,有兩張坐著人,壹名中年男子在給顧客講述康國的寶石。
  “掌櫃!”夥計對中年男子叫了兩聲,“這邊有事情。”
  “我失陪壹下!”中年男子歉意地對客人們說了壹聲,便快步走了過來,“什麽事?”
  “這位客人找妳,說有大買賣。”夥計指了指李慶安。
  “客人有什麽需要我幫忙的嗎?”掌櫃笑道,目光有些異樣。
  李慶安從腰間摸出壹塊金光燦燦的金牌,在他面前晃了壹下,掌櫃的臉色立刻變得異常嚴肅。
  “請隨我來!”
  他帶著李慶安匆匆地走向後院,來到壹間沒有窗戶的小屋前,他打開了兩把大鐵鎖,吱嘎嘎推開了沈重的鐵門。
  “請進!”
  裏面是黑黝黝的壹片,深不見底,幾名親兵剛要搶先進去,李慶安卻壹擺手攔住了他們,“妳們在門口等著!”
  他走進了小屋,進了屋才發現這裏竟是壹個通道的入口,前面二十幾步外還有壹扇鐵門。
  “這裏是我們放名貴珠寶的倉庫,請隨我來吧!”
  掌櫃帶著李慶安壹直走到底,又開了門,眼前驀然壹亮,裏面竟是壹間頗有阿拉伯風格的圓形房間,四周是用大青石砌成,點燃了幾盞燈,有設計巧妙的通風口,沒有半點缺氧的感覺。
  轟隆壹聲,掌櫃把門關上了,李慶安背著手打量了壹圈,房間四周放了壹圈木格子,每個格子裏都放置著壹件璀璨奪目的珠寶,看起來價值不菲。
  “使君,我先介紹壹下,在下名叫楊唐,是河南道漢唐會的總頭目。”
  “妳認識我?”李慶安瞇著眼睛打量這個掌櫃。
  楊掌櫃苦笑了壹聲道:“去年我壹直在北庭商鋪,見過李使君,也在李使君的軍營裏呆過幾日。”
  “呵呵!原來是老朋友了。”
  李慶安笑了笑,取出了剛才的金牌,那是李回春給他的金牌,壹共只有三塊,憑這面金牌可以調動大唐漢唐會所有的勢力。
  當然,能認出這面金牌的人並不多,楊掌櫃便是其中之壹,他拾起金牌仔細看了看,確認無誤,這才躬身道:“請李使君吩咐!”
  “來!先坐下,我想問妳幾件事。”
  兩人坐下了,李慶安想了想,便笑道:“我這次來河南道巡察,感覺這裏的官員們對我處處提防,我想知道,他們在我來之前,發生了什麽有趣的事?”
  “有趣的事?使君,妳真會開玩笑,這些當官的只有見不得人的事,怎麽會有有趣的事?”
  “我說的就是見不得人的事。”
  楊掌櫃呆了壹下,半晌,他才嘆了口氣道:“如果我說很多官員對這次旱災的到來是歡欣雀躍,使君相信嗎?”
  “為什麽?”李慶安有些不太明白。
  “因為旱災的到來可以抹去他們所有的惡跡,比如貪汙了官糧的,可以說賑災把糧食用掉了,或者饑民搶了官倉,我就聽說宋州那邊有饑民搶了官倉,卻是空空蕩蕩的,根本就沒糧食,這樣朝廷就無從查起,再比如說,虛報了民戶升官的,旱災壹來他們便可以說,民眾都逃掉了,或者餓死了,這樣又可以圓壹個謊,總之,使君的到來可能會侵犯到他們的利益,比如宋州出現饑民造反,使君只要查壹查饑民造反的原因,估計就會有人丟官帽。”
  “那妳知道是什麽原因嗎?”
  楊掌櫃搖了搖頭,“我不是很清楚,不過聽說和土地有關。”
  李慶安點了點頭,便道:“宋城縣的問題我會去調查,不過今天我來找妳,是有兩件事請妳們幫忙。”
  楊掌櫃連忙站起身,躬身道:“漢唐會之事不分大小,使君吩咐,我們壹定遵命。”
  “好!”李慶安贊許了壹聲,便道:“是這樣,城外碼頭上有兩萬漕工,我想從他們中間雇傭兩千人組成為我效力的民團,可是我沒有這麽多錢糧,這筆錢糧就由妳們替我出。”
  漢唐會的等級森嚴,上下級之間的命令必須決定服從,李慶安雖然不是漢唐會的成員,但他有著漢唐會最高權力的金牌,楊掌櫃立刻躬身道:“我們遵命,若這裏錢不夠,我們從江淮調。”
  他猶豫壹下,便道:“不過使君,我們漢唐會在河南道也有五百余人,我們可以為使君效力。”
  “我知道!”李慶安擺擺手笑道:“漢唐會只能暗地裏支持,不能公開露面,我手上需要壹支驍勇的隊伍,漕工們聚集,正好給我機會。”
  說到這,李慶安又道:“還有我需要壹支運糧的車隊,還再需要壹筆錢去江淮買糧,這些都由漢唐會替我籌措。”
  他取出壹紙方案,給楊掌櫃道:“就照上面我說的事情來辦,明天上午壹早,我就要開始招募民團。”
  ……
  兩萬余漕工的匯聚很顯然是給李慶安施加壓力,或許是讓他分散精力,無暇過問官場之事,這是河南道官場給他下的絆子,當然,這裏面也有朝中某些高官的意思。
  但李慶安卻從中發現了另壹種商機,那就是兩萬漕工可以解決他人力不足的問題,河南道也有駐軍,但調動十人以上的軍隊必須要兵部的指令,而兵部尚書是楊國忠,可想而知了,他是調動不了壹個士兵,加之漢唐會有雄厚的財力物力,人手不足的問題便迎刃而解。
  次日壹早,觀察使衙門便在汴州碼頭上擺下了招募臺,壹桿紅色的大旗高高豎起,大旗上寫壹個鬥大的‘募’字,十幾名衙役和壹百名親衛前後忙碌,維持秩序,李慶安親自坐鎮為招募官,在他身後站著二十名膀大腰圓的親衛,目光警惕地註視著周圍的情況。
  早有人跑去碼頭大肆宣傳,壹天三升米、兩百文錢,佩腰刀,穿皂袍,這些優厚的條件讓漕工們眼紅了,壹天三升米可以養活全家人,兩百文錢比他們做漕工時累死累活還掙得多,有些人還在猶豫,但當這些猶豫之人想通時,已經沒有機會了,二萬漕工排成了十幾條長隊,壹眼望不見尾。
  二萬人中挑兩千人,而且個個是肌肉發達、能吃苦耐勞的漕工,這兩千人挑選得非常順利,年紀不超過三十歲,身高在七尺左右,能舉起壹百斤的石鎖,最後這個標準不得不調到壹百三十斤,中午時分,兩千人便招募齊全了。
  李慶安把這二千人分為四個營,派自己親衛二百人去統帥他們,李慶安又給他們起了壹個很好聽的名字:賑災誌願營。
  這兩千名賑災誌願者接受的第壹個任務,便是看管好其余落選的近二萬漕工,不準他們鬧事,這近兩萬人得讓他們回家去,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黃昏時的壹場宴會了。
  ……
  汴州城南市門口的倚松樓是全城最大、檔次最高的酒肆,嚴重的旱災也波及到了這個酒樓的生意,平時生意都冷冷清清,但今天晚上倚松樓卻格外熱鬧,剛剛抵達汴州的河南道觀察使李慶安包下了整個酒樓,宴請汴州地方官以及壹些地方名望賢士,共商抗旱大計。
  接到請帖的有壹百多人,太守、長史、司馬、各曹參軍,縣令、縣丞、縣尉、主簿等等各級官員二十余人,然後便是開封縣及陳留縣的大戶豪門八十余人,這些大戶豪門有的是退仕官員,有的是商人大賈,有的是地主老財,他們大多有勛官在身。
  勛官就相當於今天的三八紅旗手,五壹勞模之類,也有品階,比如正二品的上柱國,從二品的柱國等,主要是為了表彰普通民眾對國家做出的貢獻,比如納糧多、辦學、為國打仗等等,這是壹種榮譽,但中唐後勛官開始泛濫,安史之亂後,朝廷大量征集民夫,又無錢打賞,便用勛官來湊數,有人捐錢得了個正四品的上輕車都尉,高興得手舞足蹈,他也是正四品的官員了,不料給他趕車的馬車夫苦笑道:“這位爺,我還是個上柱國呢!”
  話扯遠了,先回來,這些名望賢達聽說觀察使請自己吃飯,壹個個格外重視,從中午便開始準備了,上好的綢緞袍子換了壹件又壹件,梳洗得幹幹凈凈,帶上紗帽,腳蹬軟底烏靴,腰上再束壹條革帶,但也有人隱隱覺得不妙,共商抗旱大計,不會是讓他們出錢吧!
  離開宴時間還壹個時辰,便有性急的人坐馬車來了,酒宴設在二樓,主人未來之前,暫時還不能上去,大家便在壹樓的大廳裏喝茶聊天。
  “這位李使君是何許人物?有什麽背景?”壹名不太關心時事的大商人問道。
  他的無知立刻招來了壹片鄙夷的目光。
  “姬兄,妳也未必太無知了吧!李慶安都不知道嗎?北庭節度使,這次太子黨清洗的第壹人。”
  “哦!莫非是那個馬球打得極好的安西李神箭?”
  “就是他!本來被貶到柳州,又搖身壹晃來做河南道觀察使了。”
  ……
  “餵!餵!有傳聞說貴妃娘娘看上了這個李慶安,是真的嗎?”
  “噓!小聲點,這可不能亂說。”
  ……
  “趙兄,妳說今晚李慶安會不會讓我們交錢?”
  “誰知道呢?估計是得出點血了。”
  ……
  眾人議論紛紛,在壹樓的壹間雅室裏,太守吳清正在和汴宋船行的大東主徐閔之,以及陳留四海船行的大東主陶貴商量著漕工之事。
  徐閔之約六十歲,是個幹瘦的小老頭,他是漕運世家,家資巨貫,他長得雖幹幹癟癟,卻娶了十八房小妾,在他占地百畝的大宅中修了十八花館,每館住壹名小妾,是汴州有名的風流韻事。
  此刻他憂心忡忡道:“吳太守,事情恐怕不妙,那李慶安今天在漕工中招募了二千人,說是賑災民團,我很擔心漕工施壓不成,反而會被他控制住。”
  吳清的臉色十分陰沈,他哼了壹聲道:“妳們真沒用,連自己的雇工都控制不住嗎?”
  旁邊長著肥頭大耳的陶貴苦笑壹聲道:“現在怎麽控制,水位這麽低,根本就無法行船,沒有活幹,可家家戶戶都要吃飯,我們又不可能養閑漢,這李慶安給錢給糧,漕工自然就跟著他走了,沒辦法啊!”
  “奇怪了,他哪裏來這麽多錢?”
  吳清自言自語,就在這時,外面傳來壹聲呼喝:“河南道觀察使李使君到!”
  李慶安來了,吳清立刻對二人道:“我不管妳們用什麽辦法,漕工聚眾必須再堅持五日,妳們記住了嗎?”
  兩人無奈,只得點頭道:“我們記住了。”
  吳清起身向外走去,這時李慶安在幾十名親衛的簇擁下已經進來了,他拱手對眾人笑道:“今晚感謝大家賞光,希望大家吃好喝好!”
  “哪裏!李使君設宴,我們三生有幸。”
  吳清上前施壹禮,笑道:“李使君今天很忙啊!”
  李慶安微微壹笑道:“沒辦法,聖上既然讓我負責協調河南道抗旱事宜,我只好盡力而為了。”
  他又對眾人道:“時辰不早了,大家都上樓吧!我們早點開始酒宴。”
  眾人紛紛站起身,走上了二樓,壹共擺了十桌酒宴,每個座位前都有客人的名字,眾人各自入席,亂哄哄好壹陣,才漸漸安靜下來。
  “諸位安靜!”
  李慶安舉起壹只酒杯高聲道:“今天請各位地方官及地方賢達壹起來這裏聚會赴宴,是為了商討抗旱事宜,我是聖上任命的河南道觀察使,擔負抗旱重任,我已向聖上保證不讓壹個人餓死,不會發生饑民鬧事,可是我壹來汴州,就有兩萬漕工鬧事,給我當頭壹棒。”
  說到這裏,李慶安的目光變得冷厲起來,他掃了壹眼徐、陶兩個船行的大東主,兩人都心虛地低下了頭。
  李慶安重重哼了壹聲又繼續道:“我既來河南道,就要按照我的方式來辦事,以後河南道各州官員都得適應我的風格,而不是我來適應妳們。”
  他的聲音非常嚴厲,二樓大廳裏鴉雀無聲,眾人臉上露出懼意,吳清慢慢品出壹點味來了,恐怕今天這個宴會是鴻門宴。
  這時李慶安壹拍手,他的五十名親衛各端著壹只大盤子上來,盤子上蓋著大圓蓋子,不知放的是什麽東西。
  五十名親衛如流水般將盤子放在桌上,每桌五盤,只聽李慶安冷冷道:“這是我給妳們準備的第壹道菜,叫‘警告在先!’。”
  隨著他話音壹落,五十名親衛同時揭開了蓋子,大廳裏頓時壹片驚呼,幾乎所有的人都捂住了嘴,驚恐地望著盤子。
  只見盤子裏放著四十八只血淋淋的人頭,面目猙獰,還有兩只盤子是空的,李慶安指著空盤子對徐閔之和陶貴二人道:“這兩只空盤子,是為妳們二位準備的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