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壹百三十七章 大明兵工
崇禎大明:從煤山開始 by 寂寞劍客
2023-10-25 22:08
然而十分遺憾的是,崇禎關於近代火器方面的知識並不豐富,對於不少現代武器的構造以及工作原理倒是清楚,但這根本就沒什麽用。
因為以這個時代的材料及工藝,根本就造不出來。
另外,崇禎對於明末時期的工科知識也極其匱乏,甚至連蒸汽機構造都不清楚,也就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,茶壺嘛。
當然也看過壹些明穿小說,裏邊也有寫工科知識。
比如怎麽生產玻璃、化肥,還有水泥等等,但是看個小說,誰還會當知識點記?所以崇禎早就已經忘了個精光。
或許機緣巧合之下,靈光乍現才會想起某條知識。
但是現在讓崇禎想,真的就是想破頭也想不起來。
所以攀科技樹是不用想了,他甚至連燧發槍構造都不清楚。
不過也不是什麽都沒記住,崇禎還是記住了三條很重要的時代趨勢。
其壹:燧發槍相比火繩槍具有碾壓性的優勢,不僅啞火率變得更小,關鍵是由於發火技術的改進,使得火槍手可以從大間隔隊形進化為肩挨肩的密集步兵隊形,因而使得步兵的單位火力輸出密度得到極大提升。
【註:火繩槍時代的步兵間隔至少為0.96米。
燧發槍時代的步兵間隔則可以縮小至0.32米(側身)。
所以相同寬度的步兵橫隊,燧發槍的理論火力輸出密度是火繩槍的三倍,而實際的火力輸出密度還不只三倍,因為燧發槍的啞火率更低,裝填速度更快。
有了燧發槍加套筒刺刀,火槍手才真正的擺脫長矛手的保護。
裝備燧發槍的步兵擺成空心方陣,甚至可以與騎兵進行野戰。
也正是因為燧發槍的出現,使得騎兵由主戰兵種退化成為輔助兵種,像建奴白甲兵這種披三重甲胄的重裝步兵更是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,從此只出現在博物館,因為面對燧發槍的密集火力,重裝步兵在戰場之上已經是寸步難行】
其二:大明無論是火器制造還是火器運用都沒有標準化這個概念。
火器制造全憑工匠經驗,教徒弟也是照著自己總結的經驗教,教材或教學輔助工具這種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,使用火器也靠老兵傳幫帶,同樣沒有操作規範以及標準化教學這樣的事情,根本就不存在。
【註:明代沒有標準化,從《火攻契要》以及《軍器圖說》這兩本專門用來介紹火器的學術專著就能看得出,無論《火攻契要》還是《軍器圖說》都沒有詳細精準的參數,都只是籠統介紹,配圖也只是簡圖,大小不成比例更沒有參數】
其三,這個時代東西方的火器技術好像差距並不明顯。
確定這三點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燧發槍這種東西,不是想造就能造得出來的,制造工藝不夠成熟,勉強造出來不僅價格死貴,而且性能不壹定就強過火繩槍。
所以燧發槍可以試著研制,但是真沒有必要強行推廣。
火炮鑄造工藝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,從前膛炮進化到後膛炮,炮管從澆鑄進化到軋制,這都是不切實際的癡心妄想。
所以說唯壹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的就只有標準化。
不光是火炮、火槍的制造需要標準化,火炮及火槍的操作也要標準化。
然而無論是火器制造的標準化還是火器操作的標準化,都沒那麽容易,但是無論有多困難這事都必須做,而且還得分頭同時進行。
崇禎問馬鳴騄道:“馬卿,兵仗局在南直有多少家工廠?”
馬鳴騄不假思索的回答道:“共有包括火藥廠、鑄炮廠、銃廠等在內的九家工廠,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作坊六十壹座,各種礦山壹百余個。”
聽到這,崇禎臉便垮下來,這都是韓贊周造的孽。
九家工廠是內廷原有產業,但是六十壹座小作坊還有壹百多個礦山肯定是掠奪的,這兩個數字後面隱藏著無數的血淚。
不過崇禎現在也沒有時間管這些閑事。
馬上就要七月底,得帶著士子北上了,不能再拖。
當下崇禎又對馬鳴騄說道:“馬卿,妳把六十壹座作坊及壹百多個礦山都發賣了,九家工廠合並起來組建壹家兵工廠,名字就叫大明兵工廠。”
“大明兵工廠?”馬鳴騄點點頭又問,“再然後呢?”
“然後面向江南八府壹州的商賈競賣。”崇禎說道,“誰家出的銀子最多,就由誰家入主大明兵工廠,內務府只保留三成股分,而且不參與經營,對了,之前的六十壹座作坊以及壹百多個礦山,也要按照這個法子競賣。”
“聖上請稍等。”馬鳴騄忽然說道,“待臣記錄下來。”
說完又問朱慈烺道:“太子殿下,能否借紙和筆壹用?”
朱慈烺便親自拿來紙張還有毛筆,馬鳴騄又起身道過謝。
崇禎上前看了壹眼,只見馬鳴騄寫得壹手工整的楷體字,跟印刷體似的。
不得不說,東方的軟筆書法真的是壹種極致的藝術享受,如果沒有掌握其中的訣竅,用軟筆寫的字簡直沒眼看,但如果學會了駕馭軟筆,寫出來的字那就是美奐美侖的藝術品,給人壹種極致的視覺享受。
但是要想學會駕馭軟筆,非得十年苦功不可!
像馬鳴騄這樣的進士出身的官員,哪個不是從小就苦練書法?
所以從推廣和普及這點,軟筆書法跟硬筆書法是沒法相比的,用鵝毛筆、鉛筆這樣的硬筆寫字,哪怕是壹天沒學過,寫出來的點就是點,壹撇還是壹撇,哪怕是畫,也能畫出壹個勉強能認的字,軟筆就不行。
點科技樹崇禎真沒能力,但推廣硬筆卻可以。
不過這事也不急在壹時,眼下有更重要的事。
“既然馬卿妳要做記錄,那就不妨多記錄幾條。”
稍稍壹頓,崇禎又說道:“第壹條:大明兵工廠只生產最終之成品,紅夷大炮、虎蹲炮、魯密銃、套筒刺刀的成品以及火藥成品。”
馬鳴騄道:“只生產成品?其他都不管嗎?”
“對,其他都不管。”崇禎沈聲道,“生鐵、熟鐵、鋼、蜜蠟、鑄造沙模、加工銃管所需要的車床、鉆頭等工具,全部面向江南八府壹州商賈競買,哪家提供的價格最公道,產品質量最過硬,就用哪家的,中間不得有任何徇私。”
既然決定了要靠軍工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,那就不能建大而全的兵工廠,而是要盡可能的打造出壹條專而精的產業鏈。
讓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專業。
在利潤以及精益求精的政策驅動下,大明朝或許不會先於英國發明珍妮妨紗機,但是很可能會先於英國弄出真正意義的蒸汽機。
“是。”馬鳴騄筆走龍蛇的記錄下來。
崇禎又道:“第二條,大明兵工廠的火器制造必須實現標準化。”
“標準化?”馬鳴騄心下雖有所解讀,但是又不在確定,問道,“何謂標準化?”
崇禎答道:“所謂標準化,顧名思義就是所有零部件必須能通用,就是說甲字號紅夷大炮的底座換到乙字號紅夷大炮壹樣能用,丙字號虎蹲炮的虎爪換到丁字號虎蹲炮也能用,而且不影響精度,還有魯密銃的包括套筒刺刀在內的所有配件也能通用。”
“這!”馬鳴騄停下筆問道,“聖上,臣此前雖然沒有督造過火器,但也知道要想實現聖上所說的標準化只怕是很不容易。”
“要是容易,還用得著妳這個內務府的副主事親自負責?”
崇禎哼了聲,又說道:“但也就是剛開始難,等到走上正軌了妳就會發現,采用標準化之後生產反而變得簡單了,產品質量也大大提高。”
康百萬忽然插話進來:“聖上所說的標準化,其實也能夠達到,但是需要匠人反復精修打磨,但這個時間就長了,成本也會成倍的提升。”
“不不不,親家妳說的這個不是真正的標準化。”
崇禎擺了擺手說道:“真正的標準化壹旦搞成了,不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,也能大大提升產品的生產加工效率,成本就反而會變得低廉許多。”
“噢是嗎?”康百萬瞠目結舌道,“竟有這種事情?”
馬鳴騄則肅然問道:“聖上能否詳細說說這個標準化?”
崇禎說的這個標準化如此之神奇,可是馬鳴騄卻沒有半點概念。
但是這個東西讓崇禎說也說不清,因為他沒有參與過生產經營。
雖然也知道壹些知識點,但很散,很難形成壹整套的理論體系。
“這個朕壹時之間也說不清。”崇禎沈吟片刻後又說道,“不過朕知道澳門的蔔加勞炮廠已經實現了標準化制作,它們在制作紅夷大炮時,每壹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,而且還有專門的測量工具,大明兵工廠可向蔔加勞炮廠取經。”
“澳門的蔔加勞炮廠?”馬鳴騄神情壹動說,“聖上,或許用不著去澳門,這幾天有個名叫蔔什麽格的西夷紅番,壹直跑來內務府投帖,但是臣這些天忙著發行債券,所以壹直沒抽出時間見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