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四十章 春暖
封侯 by 高月
2023-8-20 22:42
壹月是冬休季節,各種節日頗多,讓百姓們盡情的放松玩耍,到了二月二,便是社日,這是鄉村百姓們聚會的日子,也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春耕進行動員,每個節日的安排都是為了農業生產活動,這就是農耕文明的特點。
今年的大雪比去年少,只下了壹場大雪,進入二月分後,冰雪消融,萬物復蘇,柳枝吐芽,幾只鳥雀站在樹枝上歡快的鳴叫,河中壹群群鴨子在撲騰遊水,兩岸變成了青綠色,到處是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。
在距離鹹陽縣城不遠處的渭河北岸,陳慶在壹群官員的簇擁下來到壹處高點,四周都是曠野,北面是大片的麥田,冬小麥長勢正旺,農民們正在田裏忙碌的施肥除草。
而南面是靠近河床的河灘,接近壹裏寬,沒有種莊稼,而現在長滿了最優質的牧草紫花苜蓿,這是陳慶這兩年很關註的壹件大事,是他前年的年度計劃,他擬定計劃後,便交給內政堂討論,壹旦內政堂通過,就必須著手實施,前年和去年已經實施兩年了,前年是著手陜州、河東路和陜西路北部的戰爭,去年是忙碌出訪臨安以及河東路北部的戰爭,所以壹直沒有關註種植紫花苜蓿之事。
而今年是因為考慮種植棉花才讓陳慶想起了這件事,適逢開春,他在巡視春耕之時,順便親自來查看牧草種植的進展。
“張左司,我記得以前這邊都是壹片雜草吧!”陳慶指住河灘笑道。
張左司就是張曉,他剛從河東回來,繼續出任內政堂參事,他的具體職務是政務左司都監,這也是今年才進行的改革,政務司管轄範圍太過於廣泛,蔣彥先著實吃不消了,因此在蔣彥先的建議下,政務司被壹分為二,政務右司負責刑律、教育、科舉、人口、民政、外交、防疫等等,政務左司負責工商和農牧。
蔣彥先繼續出任政務右司都監,政務左司都監就由張曉出任。
張曉做過鹹陽知縣的幕僚,很了解鹹陽的情況,他笑道:“殿下說得沒錯,以前從未考慮過發展畜牧業,總覺得那是草原的事情,渭河兩岸河灘就沒有什麽利用,放任不管,自然雜草叢生,現在不壹樣了,僅僅兩年的時間,兩岸上百裏的河灘都種滿了紫花苜蓿,不僅可以養羊、養騾驢牛馬,發現還能養鴨養鵝,秋天結的豆子磨成粉,還是餵豬的上好飼料。”
另壹名官員補充道:“紫花苜蓿還能肥土、固土,如果在陜北黃河邊廣泛種植,可以減少泥土被沖入黃河的數量,據說還能入藥,甚至嫩苗還能當野菜吃。”
陳慶笑著點點頭,“它的作用很多,我才決定大力推廣它,我們發展畜牧養殖業就有了根基,這並非我頭腦發熱想到,它其實是原州的經驗,原州最早被金兵指定為養羊之地,種植大量的紫花苜蓿,現在也成為川陜最大的養羊之地。
但有趣的是,原州的糧食產量也不低,就算拿到四川路,每年糧食產量也能排進前五,為什麽?原州就是利用河谷種紫花苜蓿養羊,然後羊糞又是最好的肥料,提高土地肥力,雖然是金兵的無心之舉,卻陰差陽錯讓我們發現了壹條產糧、養殖和畜牧並舉的道路。”
農牧署署令石元安道:“殿下說得壹點沒錯,原州糧食產量去年超過秦州,在熙河路各州僅次於湟州,排名第二,太讓人驚訝了。”
這時,陳慶看見壹個牧童趕著壹群羊在河邊放牧,羊群約壹百余只,陳慶走了上去,官員們連忙跟上。
牧童沒見過這麽多官員,有點被嚇著了,張曉安撫他片刻,他才漸漸安靜下來,張曉把他帶到陳慶面前。
“妳叫什麽名字,哪裏人?”陳慶問道。
少年膽怯道:“小人叫武平,城南小武莊人。”
“讀過書沒有?”
“讀過壹年。”
“那為什麽不繼續讀下去?”
少年搖搖頭道:“讀不了,家裏有壹百多只羊,十頭牛,爹爹和阿哥要去種田,牛羊就只能我來餵了。”
“妳們村裏養牛羊的人很多?”陳慶又笑問道。
“很多,幾乎家家戶戶都養,周圍幾個村都是,現在到處都是羊草,牛也愛吃,爹爹就說,現在養羊的人家太多,沒有以前賺錢了。”
這就是陳慶想要的效果,讓羊肉也能上尋常百姓的餐桌,改善膳食結構,大大增強百姓的體質。
陳慶回頭對張曉道:“說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,今年還要大力推廣,陜西路和四川路兩大方向,種子應該足夠的吧!”
張曉點點頭,“種子有幾十萬斤呢!”
“那好,繼續推廣下去!”
……
離開渭河北岸,陳慶壹路查看春耕,關中平原種的是冬小麥和粟米,兩年三熟,所以春耕時稍微輕松壹點,主要是照顧麥苗,除草、松土、施肥,然後就是興修水利,修建水車,疏浚溝渠等等。
穿過大片麥田,陳慶進了鹹陽城,壹直來到位於縣城西北的鹹陽第三區,當地人叫做大匠坊,大匠坊占地很大,原本是倉庫區、軍營和城隍廟所在地,完全就是城中之城,四周被高墻包圍,倉庫、軍營和城隍廟都被拆除了,縣城近三成的土地空置出來,軍方便在裏面修建了壹千多座房屋。
大門前有二十幾名內衛士兵站崗,每個進出的人都要檢查腰牌,當然,陳慶的車隊不用。
十幾輛馬車進入大匠坊內,壹排排整齊而雷同的出現在眼前,壹千多座院子方方整整,都造得壹模壹樣,每座院子占地壹畝,十幾間房屋加壹個院子,沒有什麽門牌,也沒有標識,工匠們混雜居住,壹家是火藥匠,隔壁可能就是壹個弩匠。
若有敵軍探子潛入進來抓人,根本就找不到目標,只能壹家家去問,等待他們是內衛士兵的抓捕。
這種保護措施壹點都不奇怪,歷朝歷代,那些手藝高超的工匠向來都是官府保護的重要對象,壹方面是保護,另外壹方面也是控制,防止他們被敵國的金錢誘惑而逃跑。
大匠坊是由軍部司軍器署負責管理,安全由內衛負責,軍器署署令趙長隋給陳慶介紹道:“這裏面有菜市、酒樓、茶館、書店、商鋪、學校,幾乎壹應俱全,完全就是壹個封閉的小縣城,和鹹陽縣幾乎沒有什麽瓜葛。”
“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麽?”陳慶問道。
“回稟殿下,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工匠坊住滿了,安置不了新人。”
“有多少新人?”
“從前年開始,甲類工匠人數就在不斷增多,上次從中原逃來的難民中,就有甲類工匠五百四十四人,基本上都是齊國的軍器監大匠,主要集中在制造弓弩、制刀和制盾上,技術都非常精湛,很難得。”
陳慶追問道:“那這批工匠最後是怎麽安置的?”
“目前是被安置在高陵縣,有條件修建的大匠坊的縣只有高陵縣,要麽就是京兆新城,軍部司在考慮建第二座工匠坊。”
陳慶想了想道:“就放在京兆吧!京兆也需要人口,但不用專門修建工匠坊,我的意思是說集中住在壹起,但不用修建坊墻隔離。”
“卑職明白了,那這裏呢,還是保持現狀?”
陳慶點點頭,“因為這裏有火器局的工匠,他們是被金國緊盯的工匠,必須要嚴加保護,所以我今天才會來巡視這裏,管理保護措施不但不能減弱,還要加強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