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壹千三百七十七章 分權
封侯 by 高月
2023-8-20 22:44
夫妻二人坐下,不再打擾他們兄妹種地,陳慶笑道:“剛才我回來時,遇到巧雲了。”
“那夫君也遇到梁總管了?”
陳慶點點頭,“她們在壹起,梁氏居然是巧雲的貼身小宮女,真是巧啊!”
呂繡微微笑道:“其實還有更巧的!”
陳慶頓時有興趣了,笑道:說來聽聽!”
“去年瓔珞接到壹封太原寫來的信,也是她以前的小宮女,現在住在太原,她求瓔珞幫她尋找女兒,瓔珞去哪裏幫她找女兒,沒辦法,瓔珞安排急腳遞送了壹百兩銀子給她,沒想到前些天居然找到了她的女兒。”
“可是那壹批小宮女?”
“正是,這四百多名小宮女基本上都是宮女所生,宮女年長後被遣散出宮,她們女兒被留下來,我問了壹下,很大壹部分小宮女的母親都在,殿下可以幫她們尋親!”
“妳的意思是,把她們都放回家?”
“看她們自願,願意留下來我收,想和家人團聚,我就放她們走,那些幾十名宦官也壹樣,想回家鄉,我就給壹筆錢讓他們回去,他們都是可憐人,被奴役半輩子了,給他們壹個選擇吧!”
陳慶心中贊嘆,妻子還真有母儀天下的風範。
“巧雲說溫大娘要走了?”
呂繡點點頭,“他們夫妻去年就提出來了,我挽留了他們,上個月他們又提出來,想孫子了,這次我就沒有再挽留了,補償他們壹年的俸祿,讓他們回鄉養老吧!其實我也明白他們並不是為了回家看孫子。”
“是因為新王宮?”陳慶試探問道。
“應該是這個緣故,他們沒有明說,我也沒有點破!”
呂繡輕輕嘆口氣,“其實不光是他們,府上所有使女和下人,我都考慮中止合約,把剩余時間都補償了,讓她們回家。”
“所以娘子打算讓梁氏帶壹批宮女和宦官過來?”
呂繡無奈道:“只能如此了,王宮和王府完全不是壹回事,規矩都不壹樣,我們只能去適應它。”
……
陳慶回到書房,心緒頗為不寧,這幾個月他都在外面征戰,感受不到建立王國後的變化,事實上,壹切都在變了,連家人都要適應雍王府變成雍王宮的變化,跟隨多年的仆人也必須遣散回家了,仆人使女要變成宦官宮女。
他們手下官員也何嘗不是如此,以前所有的官員都屬於幕僚官,在朝廷沒有檔案,或者寄祿在川陜宣撫使司下面,現在所有官員都要變成王國官員,要擺脫宋朝的體系,建立自己的官僚制度,直接套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最簡便、也最成熟。
陳慶又想到了參知政事的缺口,必須要盡快決定新人選。
陳慶坐到位子上,提筆寫下了幾個人選,第壹個是他的顧問盧存逸,關中大儒,也是這幾屆科舉的主考官,想了想,陳慶還是把他名字背後的參知政事劃掉了,盧存逸做學問可以,治國不行,陳慶在他名字背後補上了國子監祭酒,這個職務更適合他。
第二個是劉瓚,劉子羽的長子,目前出任演武堂都監,他是武將出任,陳慶考慮他出任樞密使,但感覺他的資歷還是差了壹點,更重要是他的背景不夠,三軍將士不會認可,陳慶只得嘆口氣,把他的名字也劃掉了。
陳慶想到了牛臯,牛臯是出任樞密使最合適的人選,資歷和威望都足夠了,但牛臯要替自己坐鎮燕山路,無暇分身。
或許可以找壹個人過渡兩三年,想到過渡,陳慶立刻想到了壹個合適人選,他提筆寫下了折彥質的名字,折彥質曾出任朝廷同知樞密事,經驗豐富,替自己組建樞密事最合適不過。
敲定了樞密使人選,但這個樞密使不是參知政事,這壹點和朝廷不同,只能出任內政堂行走。
下壹個就是中書侍郎人選了,胡雲被眾人壹致反對,資歷不足這個硬傷太大,陳慶只能另選他人。
陳慶提筆寫下了江陵知府張舜,張舜曾兼任荊湖南路尚書行臺長史,尚書行臺撤銷後,張舜繼續出任江陵知府,現在改稱呼為江陵刺史。
張舜是宣和年間的進士,入仕二十余年,從主薄做起,壹步步升為縣丞、知縣到通判,也曾經在朝廷出任過三年戶部郎中,最後升為知府,履歷很齊全,在南方官場人脈很深。
陳慶漸漸明白周寬為什麽推薦張舜了,內政堂需要壹個南方系的代表,但張舜出任中書侍郎不合適,中書侍郎必須是自己的心腹。
沈思良久,陳慶在中書侍郎後面寫下了張曉的名字,周寬出任門下侍郎,呂青山和蔣彥先出任尚書左右仆射。
陳慶猶豫片刻,便在張舜名字後面寫下了肅政臺令、參知政事。
胡雲名字背後寫上吏部侍郎、內政堂行走。
……
次日壹早,陳慶來到了自己官房,全體手下壹起站起身,躬身歡迎雍王殿下回來。
陳慶向眾人擺擺手,笑瞇瞇道:“放心吧!攻下燕山府,按照老規矩,每個官員都有賞賜。”
眾人壹起歡呼起身,陳慶走進自己官房坐下,對晁清道:“去把三位參政事請到議事堂,就說我有要事找他們商議。”
晁清連忙去了,不多時,三名參政事匆匆趕來。
三人心裏都明白,昨天在茶館只是壹次非正式的討論,但今天恐怕就是正式決定了。
陳慶請三人坐下,將壹份自己草擬的決定遞給眾人傳閱,眾人默默看完,都在沈思之中。
陳慶微微笑道:“現在還有最後的機會提提意見,壹旦我頒布雍王令,就要正式實施了。”
蔣彥先問道:“請問殿下,左右仆射怎麽分工?”
陳慶緩緩道:“左仆射管兵刑工三部,右仆射管吏戶禮三部,實際職權相當於尚書左右丞,也是最辛苦的兩個職務。”
蔣彥先點點頭,不再多問了,他最關註參知政事最新人選,看來殿下選擇了張舜,此人資歷足夠了,蔣彥先沒有意見。
張曉舉手問道:“殿下,樞密使應該授參知政事,作為軍方代表,為何折彥質沒有這個頭銜?”
陳慶淡淡笑道:“三位把我忽略了嗎?我可是天策上將軍,足夠代表軍方的利益了。”
三人面面相覷,張曉只得苦笑道:“這個規矩到世子那壹代應該會變吧!”
“到時候看情況,形勢需要就改變!”
張曉又問道:“卑職不太明白中書侍郎的職權。”
陳慶笑道:“中書侍郎掌握制詔權,我們雖然沒有詔書,但有雍王令,也就是說,以後雍王令不壹定是我發出來的,不過需要我批準,第二項職權就是管理我外面這壹百多名官員,晁清和韋濟都太年輕,擔不起大梁,他們需要壹位主管。”
張曉又道:“卑職還有最後壹個問題,五位參知政事誰為長?”
“準確說是四位!”
陳慶對眾人道:“周參政事為門下侍郎,相當於左相,他的職責就是反對,而另外四位則輪流掌握執政事筆,半年壹輪,執政事筆者為右相,很多不需要制詔、不需要內政堂討論的小事情,就由執政事筆者決定。
但什麽事情為大,什麽事情為小事,這就需要繼承我們長期形成的經驗,把軍政事務具體分為甲乙丙軍四類,現在問題來了,誰負責分類呢?”
蔣彥先道:“這就需要設立壹個特殊官署,類似給事中這樣的職權,它負責軍政事務分類,並審核政令的合法性,應該歸屬於門下省。”
周寬搖頭道:“門下省只是最後把關,對政令內容提出異議,但所有政務壹開始就需要分類,其次審核政令合法性是制度問題,我覺得應該還是由殿下直轄。”
陳慶道:“設立壹個白虎堂,由我來直轄,人不需要多,六人足矣,他們分成兩組,壹組負責事前分類,壹組負責事後審核政令合法性。”
周寬沈默片刻問道:“這樣壹來,殿下基本上沒有了政事決策權,是不是把殿下架空了?”
陳慶搖了搖頭,“我掌握軍權,掌握內衛,掌握白虎堂、掌握從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,掌握府庫財權,另外,甲類重大政務需要頒布雍王令,雍王令還需要我批準,實際上,我還是能過問,我可以不批準,直到妳們說服我為止。”
停壹下陳慶又道:“我們既然效仿唐制,唐制的精髓就在於君相分權,王朝要長治久安,就需要在制度上限制君權,這不僅僅是為了限制我的權力,這也是為了我的子孫能夠長久平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