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廚

二子從周

歷史軍事

大宋皇祐四年,壬辰。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,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後

蘇廚 by 二子從周

2021-7-9 21:48

  李常憲看著二人冷笑:“兄長還在浴血奮戰,我大越尚有十萬大軍!妳們不商議如何安民退敵,起兵勤王,共禦外辱,在這裏關起門來討論投降?!”
  說完壹把抓起桌上蘇油的信件詩文:“這就是妳們通敵賣國的鐵證!須知我大越敢勇之士,還沒有死絕!”
  李道成顫巍巍地站了起來:“李都管,給大越留點種子吧,妳這樣做,會把所有人都拉上滅亡的戰車的!”
  李常憲根本懶得理會,將手壹揮:“帶走!”
  熙寧十年二月五日,領內侍都監李常憲發動升龍兵變,囚禁了李道成,黎文盛壹眾朝官,軟禁了黎太後和李乾德,盜發矯詔,呼籲大越南部諸州起兵勤王。
  升龍府東門守軍是李道成的人,壹邊抵禦李常憲的進攻,壹邊大開城門,向宋軍求援。
  狄詠當機立斷,率領衣錦軍和廣銳軍入城。
  李道成在交趾的名望極高,他與交趾朝臣的被捕,引發了交趾內部的混亂。
  狄詠入城後,第壹時間控制了外城,解救了被關在獄中的朝臣文官。
  李道成翻手控制了升龍外城局勢,以中書的名義,要求各州府保持安定,靜待朝廷指示。
  蘇油命人將李常傑富良江大敗的消息,以及大宋對交趾的八項政策制作傳單四處散發公布,將戰爭的責任人定在王室,後黨,閹黨身上,聲明只清算首惡,讓衣錦軍和廣銳軍讓開大道,放勤王軍入城之後,交趾的混亂更加嚴重了。
  知州們也不是傻子,這時節手裏有兵就是草頭王,何況大宋本來就是名義上的宗主國。當下情況不明,幾路地方州府組織的隊伍,相繼在州界停留了下來,首鼠兩端地觀望。
  也有幾名忠勇的州縣官員,冒著被宋軍攻擊的危險帶兵穿越宋軍防區,結果宋軍楞是沒有發壹銃壹箭。
  等到他們進入升龍城後,反而懵逼了,李道成說李常憲把持了內宮禁衛,挾持了郡王和太後,李常憲說李道成引宋軍入城,乃是國賊,號召他們決死抵抗。
  幾人對比了壹下李道成和李常憲的人品,再計慮了壹下如今的局面,立刻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李道成的麾下。
  二月十日,壹名宮中小黃門冒死溜出了內城,帶來了李乾德被囚禁的位置信息,還有李乾德的求救血書。
  原來黎太後是狠嫉之人,在這般情形下還固態依舊,不明大局,將李常憲當做奴才使喚。
  內城被圍後供給不時,兩者漸漸起了沖突。
  李常憲幹脆限制了他們的自由,於是母子倆更加慌亂了,李乾德寫下血書命小黃門潛出求援。
  小黃門溜出宮後也被升龍城的混亂搞得懵逼,不知道到底該求誰,宋人靠不住,閹黨該死,想來想去,將血書送到了李道成手裏。
  李道成立即找狄詠求援,狄詠答應派精銳小隊攻入內城,解救黎太後和李乾德。
  二月十二日半夜,石薇與孫能親率神機小隊,炸掉離軟禁之地最近的宮墻,將黎太後和李乾德解救了出來。
  與此同時,狄詠指揮神機營,對內宮發起總攻。
  大軍湧入,交趾禁軍紛紛投降,李常憲企圖突出宮門,最後被堵在了壹處樓閣內,縱火自焚而死。
  李越朝印璽皆落入宋軍之手,宗室成為傀儡。
  讓宋軍氣不過的是,他們嚴守著少保定下的軍紀,反倒是交趾自己的勤王軍,在升龍府胡作非為,和如今駐守的真臘軍和占城軍壹個德性。
  不少趁火打劫之輩,甚至在王宮內搜刮財寶欺淩宮女,蘇油下令,縱兵劫掠者,視同叛逆,讓狄詠不分交趾軍,真臘軍,占城軍,狠狠處理了幾起事件之後,才平息了升龍府的混亂。
  二月二十日,升龍府終於重新安定,李朝舉行了最後壹次朝會,黎太後“撤簾還政”,李乾德親政。
  李道成為郡王傅,黎文盛任國相。
  李乾德親政後的第壹道詔書,就是宣布無條件投降,將李常憲定為“亂黨”,下召抓捕涉事的人員。
  第二道詔書,派遣內侍殿使楊懷恩持符節去前線,接替李常傑,要他停止抵抗,交出兵權,立即回升龍府復命。
  第三道詔書就是罪己詔。
  “王年幼德輕,失柄乖權,致棄修朝貢,妄討邦鄰。
  壹征真臘,兩戰占城,誹怨構囂於南海,兵隳播被於九州。
  尤不思悛悔,侵犯省地,擾天朝邊陲,師行深入,勢蹙始歸。
  棄祖考忠順之圖,煩朝廷譴懲之征。
  天軍委怒,降布雷霆,鯤翼長驅,平消逆跡。
  抒罪追尤,在所詘削。
  今上章致悔,痛察自新,休放兵甲,解散王廷。
  守州戎馬,請押營中候行,以遵天命。
  構亂首領,願就界首斷遣,以謝朝聽。
  虔命守封者,可保於遐福;生事幹紀者,必蹈於後禍。
  皇宋綏懷萬國,不異遠邇。
  罪邦奉呈圖冊,宜盡根刷。
  慚表明罪,永安虔服。
  黔黎守業寧居,勿相自擾;州縣界土藏封,靜待清時。
  錄籍歸化,奉永土於上邦;挽璽投誠,服檻車於京闕。
  鹹使周聞。”
  交趾,納土降宋!
  ……
  升龍府城中,有壹處四方小湖,名為靈沼池。
  靈沼池中有壹座小寺廟,建在壹根大石柱上。
  石柱直徑四尺,離水壹丈,象征花梗,寺身小巧,方圓只有壹丈,說是寺廟,不如說是壹間兩層小樓來得合適。
  四邊微翹的屋檐構成花瓣,使寺廟整體如同壹枝蓮花,亭亭玉立立在靈沼池中。
  寺正面檐下懸匾,匾題“蓮花臺”。
  靈沼池為方形,池周磚砌欄桿。寺為木結構,亦方形,四面帶廊。
  寺廟建於三十多年前,相傳當年李太宗年高無嗣,壹天夜裏,夢見水池中的蓮花臺上,觀世音菩薩端坐荷葉,手托嬰兒。
  不久,李太宗娶了壹位年輕的農家女為妻,她後來為李太宗生了個男孩,竟然與夢中男嬰壹模壹樣。
  於是李太宗下令,仿出水蓮花建寺,以世代侍奉觀世音菩薩,取名延祐寺。
  而升龍府的人,習慣叫這裏蓮花臺。
  陸地與寺廟間,有壹座小小的石橋比階相連。
  李道成和黎文盛壹起來到這裏,沿著石橋進入寺內。
  壹位中年婦人,正在對著觀音像誦經。
  聽到身後的腳步聲,婦人轉身:“太師,侍講,宋人如何說?”
  李道成低著頭:“宋人拒絕了我們的請求。”
  婦人面容瘦削,年輕時想必也是美人,然而戾氣太重,年紀不大,眉間口鼻間就有了深刻的皺紋,讓本來姣好的臉龐變得刻薄狠厲。
  聽聞宋人拒絕了請求,婦人立刻叫了起來:“那就作戰!死戰!叫李常傑渡江勤王!升龍府人人發放軍器,出府庫珍寶,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!”
  李道成沒有看她:“年前興兵,我苦勸娘娘開不得此仗,是娘娘聽李常傑蠱惑,執意為之。”
  “軍興之後,我也曾勸娘娘開放府庫,獎賞激勵邊州士卒,娘娘讓陛下以萬壽節所需靡費為由,予以拒絕。”
  “如今娘娘欲得勇夫,可知大越勇夫,已經盡數死在富良江北了!十萬人!整整十萬人啊!”
  婦人就是黎太後:“太師妳危言聳聽!前日大越不是還反攻宋軍,江上不過兩艘戰艦而已,只要我朝軍民齊心協力,哪裏就破不得?都是妳們不盡心!不盡力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